2025.05

家门口看到的乌鸦,像猫一样大
本月总结
为了六月潇洒看乐队演出,五月在外型上做了些改变:剪了超短发,时隔八年再次带上隐形眼镜,增肌之外开始认真减脂,从四月到现在减了十多磅。
剪发:韩裔的理发姐姐非常漂亮,但是剪头发好慢,两个小时终于一点点剪到了我要的长度——露出耳朵。最后我得到了一个韩式男生头。短发太棒了:减龄,利索,洗澡爽快,也不用再耗费时间吹干头发。
减脂:四年前怀孕后就猛涨肉,一直到现在都没掉。四月开始因为精神生活充实,胃口回归正常,自己又刻意注意了一下饮食搭配,体重掉得还挺快的。过去一年也在断断续续举铁,希望减完脂能露出一点肌肉。最近非常喜欢练背和练肩——反正不是练腿就喜欢。
这个月还是沉迷于写诗和听歌中,书和电影摄入不多,但仍然觉得很满足。写这些总结的时候已经看完乐队的演出了,超出想象的好。我需要单写一篇总结,因为这次旅行看演出的经历对我触动还挺大的。每次迈出常规生活都会重新认识自己。
读书
Oracle Night by Paul Auster

高开低走的一本书。很喜欢这本的架构。故事的开始是叙述者大病初愈,开始重新写作,要写的故事是一个差点被高空坠物砸死的人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,于是抛下一切去开始新生活。叙述者的故事和他笔下的故事同时进行,故事套着故事,正文和"注释" 我都读得津津有味。
前半段是非常飞行的阅读体验,颠簸又广阔。结果到后半段,故事的发展越来越倒胃口,忽然坠落到了一个非常俗气的千篇一律的目的地。回想起来,其实我对书的好感开始于对文具店的中国移民老板的描写,感觉叙述者非常温柔,但后半段只能说叙述者越来越男了。还有令我很失望的是,叙述者写下的故事没有讲完,感觉就是作者不会写,然后放弃了。枉费我熬夜看完它。从此不会再碰奥斯特的书。
海边小屋 by 梅·萨藤

这是我看得第二本萨藤独居日记。看别人的独居生活好像也能给我带来一定的平静,但这本有些琐碎,虽然喜欢她对生活细节的描写——和朋友相聚,做饭,伺候花园,但到后段难免觉得寡淡。尤其是对比我同时在读的伍尔夫的日记,萨藤的日记显得单薄,而且对自己内心世界挖掘得不够深入。我更喜欢伍尔夫的能量。
诗写得怎样又有什么关系?不。重要的是那仍然渴望和需要表达自己春天般美妙的热情。
有一篇对约翰·霍尔·惠洛克的报道,报道他在一所文学艺术学院特别庆祝活动中朗读诗歌。他九十岁了,使我感受很深的是他说了这么一段话:“随着生活的延续,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密集,因为有那么多的交往,那么多对往事的回忆。那么多你所爱的人去了。生活几乎变成了两个世界,死去的和活着的,你生活在两者之间。”
预感中的生活开始了,生活中有很多的爱,却又没有爱,精力分散在这广泛众多的爱上,而不是一心集中在那强烈却又狭隘的、对某一个人的狂热的爱情上……这直觉在预示着一种新的幸福。幸福就在此,我拥抱着它,觉得富有而愉快。
电影
Perfect Days

非常安静的一部电影。看着主角日复一日过着简单的生活,我也能感觉到一些难得的平静。这种白天清洁厕所,闲暇听歌看书的日子,其实不能用好坏形容。每个人所寻求的东西不一样,在这么短暂的生命中,有些人很幸运,很早就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,也知道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必须付出什么样的代价。
中段小姑娘的出现在安静中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生机。我很喜欢看他们的互动,从一开始的陌生尴尬到后来的亲近,人和人之间的连接真美啊。还有结尾处,两个老男人玩踩影子的游戏,也给我相同的感觉。这种简单的相遇和相处,也能带给人很深刻的安慰。
因为我自己几乎只听英文歌,我个人很喜欢电影的选歌,有很多共鸣。但其实希望电影里是更多日文歌曲,毕竟主角生活在日本,日文歌可能会融合得更好。